5月20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考古成果:在通錦橋附近發現唐及五代,清代兩個時期的城墻,為研究成都古城墻不同時期的變遷過程、位置和修建方式等進一步補充了資料,對研究成都城市與社會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城墻有望在未來得以保護,展示成都深厚歷史底蘊。
據介紹,2018年10月至今,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成都市青羊區國投建設發展有限公司“通錦橋上市土地項目”建設,對該地塊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2000平方米。發現了一段古城墻的夯土和包磚砌石部分,為東西走向,略呈弧形,其中西側城墻保存較好??煞譃樘莆宕?、清代兩個時期。
該城墻筑于晚唐時期,殘存長度約170米,寬8.9-12米。整個墻體內為夯土,外砌包磚,夯土殘高約1.6米。包磚的砌法是先挖基槽,在槽內筑一層夯土,再在夯土上鋪一層泥夾卵石,其上再砌包磚。晚唐時期城墻兩側均為磚墻,殘高約1. 5米,用磚規格不一,有漢六朝時期花紋磚和唐代素面磚。外墻一側有散水。寬約1米,鋪法規整,分斜鋪、平鋪兩種構建方式,散水外側以丁磚固定。
明代城墻僅見夯土墻體,疊壓于唐代城墻兩側,未見包磚。
清代城墻在唐宋時期城墻垮塌堆積基礎上修建,僅存北側基礎,墻體及磚墻均已不存。修建方式基本與唐代城墻相似。平整地面后開挖基槽,基槽分夯筑三合土,厚度約33厘米,三合土上再壘砌紅砂石條,順鋪或錯縫平鋪,石縫間以石灰漿勾縫。
此次城墻的發掘工作,為研究成都古城墻不同時期的變遷過程、位置和修建方式等進一步補充了資料,對研究成都城市與社會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來源:川報觀察
編輯:羅夢婕
本文轉載自成都晚報,侵權聯刪
感謝您對四川華豐包裝制品有限公司官方網站的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