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12月30日電(分析師薛曉佳 楊陽 馮明園)酒業既是我國食品領域的重要產業,也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民族產業,更是與世界經濟接軌的跨國產業。在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酒業作為實體經濟,承擔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凸顯。茅臺、五糧液等頭部企業快馬加鞭,邁進后千億時代,張裕、青島啤酒、紹興黃酒集團、勁牌集團等龍頭企業抗壓前行,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是,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運行不確定性風險增加,作為傳統制造業的酒業受外部政策環境調整和固有發展思維模式影響大,應變能力欠缺,內生動力不足,在擠壓式競爭態勢下,產業發展的短板和弱項逐步顯現,防范化解食品安全和安全生產重大風險的壓力陡增。
中經社分析師認為,中國酒業要聚焦產品、營銷、技術、標準、文化等關鍵環節自主創新,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穩定產業鏈條、穩定廠商關系、穩定消費預期,通過“三產聯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服務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為酒業“十三五”規劃鑄成就、出成果,為酒業“十四五”發展開新局、謀新篇,推動中國酒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經濟社會的平穩運行,產業政策的不斷完善,為中國酒業的高質量發展厚植沃土,保駕護航。“十三五”期間,中國酒業歷經行業變革陣痛,2020年歷經新冠肺炎疫情大考,跨過的歷史進程里書寫著中國酒業堅韌的成長之路。
“十三五”時期,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我國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9.1萬億元、占全球經濟比重達16%,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左右。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0733元、比2015年增長39.9%,1.4億家庭年收入達到10萬-50萬元,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持續擴大。
全國經濟總體平穩運行、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的五年,見證著中國酒業結構調整加速、轉型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進程。據中國酒業協會統計,2015年至2019年,規模以上酒企數量減少427家;產銷量減少1686.3萬千升。但是,單位產品銷售收入五年累計增幅31.3%;利潤累計增長679.5億元,增幅72.6%,單位產品利潤增幅高達132.0%。在行業生產端,市場集中度逐年提升,盈利能力穩步增強;在行業消費端,消費升級趨勢明顯,“少喝酒、喝好酒”已經成為消費共識。如今,在產業內外環境影響之下,中國酒業高質量發展大勢已定。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導致全球經濟陷入低迷,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截至目前,全球經濟活動復蘇勢頭不確定性風險仍然很高,反觀國內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經濟穩定復蘇。國家統計局10月19日發布數據,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7227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7%;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0.6%,中國經濟實現由負轉正。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中國將成為2020年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同時,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0年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顯示,全國居民人均食品煙酒消費支出4546元,增長5.5%,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30.5%。食品煙酒類復蘇勢頭穩固。其中,在酒類消費中,白酒和啤酒行業韌性較強,復蘇顯著。
2019年以來,行業政策調整將白酒產業推向市場經濟和更為強烈的行業結構分化。《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將“白酒生產線”從“限制類”產業中移除,意味著白酒產業生態體系的重構,在加劇競爭中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也有利于外部資本良性競爭進入酒類行業。《白酒年份酒團體標準》的發布和全國白酒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工作的全面啟動,標志著行業管理日趨規范,意味著在扶持優質酒企的同時,加速淘汰落后產能,保駕護航酒業健康發展。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白酒主要消費場景被凍結,對整個生產銷售系統造成連鎖反應和破壞,對酒企、酒商抗風險能力是一次大考。2020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大部分酒企營收、凈利增速均大幅下滑,在白酒上市公司中只有4家營收增幅為正。高端酒營收增速11.04%,其抗風險能力顯著強于次高端和中端及大眾酒。二季度本屬白酒行業淡季,但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消費場景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市場需求呈回暖態勢。高端酒二季度延續了營收和凈利雙增長,表現較為穩健;次高端酒營收相比去年同期依然處于減速狀態,但降幅收窄;中端及大眾酒營收增速由負轉正,利潤降幅收窄明顯。三季度備戰“中秋+國慶”雙節對白酒動銷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白酒行業在其消費旺季迎來全面復蘇,16家上市公司營收實現正增長。縱觀前三季度,“強者恒強”態勢明顯,疫情影響下,行業分化加劇。但是,資本市場對白酒股的熱情不減,2020年年初至今,19家上市酒企股價均呈上漲趨勢。
2020年,除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擊,還有對澳麥“雙反”稅率裁定的利好。5月18日,商務部最終裁定自5月19日起對原產于澳大利亞的進口大麥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反傾銷稅率為73.6%,反補貼稅率為6.9%,征收期限為5年。中國對自澳大利亞進口大麥啟動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于2018年年底立案,市場已度過近兩年的潛在緩沖期。新時代證券認為,澳麥進口占比高,但依賴度在降低,且可替代性在增強,此次澳麥事件或促進行業進一步壓縮低端啤酒產能,倒逼產品結構升級,提價也將成為行業應對風險的可選項。
近年來,在中國啤酒產量見頂回落、成本上漲壓力趨緩的環境之下,行業迎來升級契機,利潤空間有望逐步釋放。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襲,著實給了啤酒企業蓬勃發展的經營業績當頭一棒。第一季度,青島啤酒、燕京啤酒等6家上市公司虧損,整體實現營收95.77億元,同比下降27.6%;實現凈利3.19億元,同比降幅高達68.17%;第二季度,啤酒行業迎來銷售旺季,5家上市公司扭虧為盈,經營業績超乎預期,行業營收增長11.44% ,凈利增長41.68%,實現強勢復蘇。第三季度,受7-8月雨水天氣影響,整體銷量出現下滑,9月備戰雙節銷量回升,業績難繼二季度快速回升之勢,但長期來看,啤酒市場結構優化升級驅動之下,業績穩健之勢不改。
近年來,受阻于進口葡萄酒擠壓市場份額,國產葡萄酒發展很不順利。但眼下,政策的東風已達,國產葡萄酒迎來發展機遇期。2019年以來,《釀酒葡萄》團體標準、《橡木桶》團體標準、《葡萄酒產區》團體標準(草案)和《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技術標準體系》地方標準接連發布,為行業發展指引方向。2020年8月1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公告,廢除《葡萄酒行業準入條件》(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告2012年第22號),鼓勵相關行業組織積極發揮作用,加強行業自律,維護市場秩序,引導企業健康發展。8月18日和8月31日,商務部分別對澳大利亞進口相關葡萄酒啟動了反傾銷、反補貼調查。
業內認為,廢除《準入條件》不僅有利于企業資源共享、分工合作,也將推動相關部門監管能力和檢測檢驗水平的提高。同時,“雙反”調查對市場的影響在于中長期,經銷商調低澳大利亞葡萄酒預期的同時,會增加其他國家產品分散市場風險,帶給國產葡萄酒更加多元化的市場機會。
雖然國產葡萄酒長期發展趨勢明朗,但短期并不樂觀。尚未從進口葡萄酒高壓下解脫的國產葡萄酒,在疫情影響下面臨更大挑戰。第一季度,張裕A、ST威龍、ST中葡和莫高股份四家主要上市公司實現總營收9.37億元,同比降低53.11%;實現歸母凈利1.69億元,同比降低65.62%。直至第三季度,四家酒企仍處于虧損狀態,復蘇跡象微弱,行業仍未走出疫情造成的沖擊。
我們認為,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只有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才能繼續保持宏觀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局面,增加市場對高品質酒類的需求,拓展酒業行業投資空間。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白酒行業是為數不多的逆勢增長的實體經濟。以貴州省為例,2020年1-8月,全省規模以上白酒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6%。2019年,全省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完成增加值1089.2億元,同比增長15.8%,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27.3%,持續支撐貴州省工業經濟穩定發展。
品牌是質量的表達、品質的象征、文化的載體。以茅臺為例,在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中,堅持品質第一,從原料進廠到產品出廠,都有嚴格的質量把控標準,保證了每一瓶茅臺酒的質量。堅持創新驅動,借助數字化轉型,將產品和現代科技、先進管理理念和手段深度融合,提升了生產管理效率。堅持文化至上。形成稟賦獨具的河谷文化、崇本守道的傳統文化、卓越極致的匠心文化和拼搏奮進的紅色文化,利用進博會這一世界經濟舞臺,講好中國白酒故事,傳播中國白酒文化,為茅臺品牌價值賦能。
近年來,酒業行業重視規范老酒市場,出臺實施了《年份酒》團體標準,構建葡萄酒中國鑒評體系,開展針對進口葡萄酒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維護公平貿易秩序,釋放內需潛力,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保護產業安全和健康發展。
以啤酒行業為例,隨著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啤酒市場呈現出由增量向增質、由大眾化向差異化轉變的態勢,個性化、高品質的啤酒成為消費者的首選。啤酒龍頭企業以消費升級需求為導向,加快向高附加值產品轉型,工坊啤酒等消費新業態應運而生,產業發展模式正從規模主導向利潤主導轉變。
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576億元,同比增長4.3%,煙酒類收入344億元,增長15.1%。1月至10月,全國網上實物商品零售額75619億元,增長16.0%,煙酒類收入3075億元,增長2.6%,市場銷售持續回暖。
面對潛力巨大的國內酒類消費市場,中國酒業卻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白酒行業維持“一家獨大”局面,低端產能過剩,且行業集中度不高;啤酒消費市場總量下降,高中低檔產品結構不盡合理;葡萄酒、黃酒、果露酒產業規模偏小,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消費場景單一。“典型性區域產品”特征明顯,市場規模增長和品牌影響力提升乏力。
為了減少中間環節,讓更多的普通消費者能夠買到貨真價實的茅臺酒,近幾年來,貴州茅臺著手推進茅臺酒營銷體制改革,形成了專賣店、商超、電商、團購并存的渠道新格局,針對諸如“黃牛倒酒”等亂象進行集中整治。但是如何協調平衡傳統經銷商和直營店的利益關系,實現新老渠道錯位發展、互為補充,是擺在茅臺集團面前的一道難題。
以中國白酒蒸餾技藝研究為例,由于酒類文物的難保留性、文獻文字描述的抽象性以及可供研究的實物器具的稀缺性,導致中國白酒蒸餾技術發展脈絡研究不系統,中國白酒蒸餾科學理論體系不完善,中國白酒蒸餾體系創新發展方向不明確,如何傳承與創新蒸餾技術,促進產學研有效銜接、跨區域有效合作,以創新平臺為依托實現白酒蒸餾操作高效、可控化,提升白酒品質與生產效率,對龍頭企業提出挑戰。
據測算,按照當前的征收方法,一瓶國產葡萄酒的消費稅和增值稅疊加,約占售價的25%。而進口葡萄酒按照現行14%關稅+10%消費稅+16%增值稅后,稅收則占售價的46.9%。消費稅調整對行業來講,其實是一項普惠政策。
我們認為,產業政策調整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政策變化表面上看是準入門檻降低,實際上是抬高了準入門檻。如果能夠發揮先發優勢,名酒產區和名優酒企將迎來更好發展機會。 另一方面,隨著國內營商環境的改善,未來將不斷吸引國內外資本進入發展勢頭良好的中小型酒企,不斷促使各酒種、各香型的頭部企業優化資源配置,進入其他酒種和香型領域尋找利潤增長點,將政策紅利轉換為企業增長實效,加劇市場競爭。
總體來看,中國酒類國際化處于起步階段,國際市場份額極小,海外主流社會對中國酒類產品的認知度不高。中國酒業立足國內大循環,借助國際大循環,完善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布局,提高國內和國際兩大消費市場占有率之路異常艱辛。
酒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在積極擁抱數字經濟;酒業屬于傳統產業,正在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可以預見,“十四五”期間,一批自主創新強、可持續發展優、引領帶動作用突出的龍頭酒企將率先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以品牌建設助推產業自信、產品自信和文化自信。
“十四五”期間,隨著平等準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國內酒類消費市場體系的完善,中國酒業要創新集品牌文化傳播、品質可視化展示、消費休閑娛樂、國際化表達于一體的商業模式,實現生產、消費、服務的無縫對接,為消費者提供全新的消費場景以及個性化服務,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
中國酒業要堅持產業自然生產與釀酒微生態雙導向,風味與健康雙導向,企業需求與產業需求雙導向,一方面著眼于原料、發酵、蒸餾、貯存等生產環節,深化產學研合作,全面提升酒類品質,另一方面要開展理性飲酒、餐飲搭配、場景打造等與文旅康養產業融合發展的消費環節研究,加強數字化、智能化的平臺建設,提升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貢獻率。
中國酒業要加強酒莊標準體系、酒體設計師等職業標準體系、中國酒文化標準體系和消費者培育體系建設,打造關聯種植、加工、制造、包裝、物流、文旅等產業集群,充分發揮“三產聯動”和“產業扶貧”的特性,推進酒業全產業鏈價值的實現,切實發揮特色消費促進消費升級和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
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酒業要突出文化創新,堅持古為今用,和而不同,將中國傳統酒類與農耕文明和地域文化相伴相生的故事講好,挖掘與酒有關的祭祖、封藏、風土等中華特色民俗,探索酒與詩、畫、樂、舞等相關藝術融合出的燦爛文化助力美好生活的路徑,加快酒類申請世界“雙遺產”進程,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增強酒業品牌價值,讓中國酒文化成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展示中華文化魅力的一個窗口。
我們認為,伴隨著中國進入全面小康的新時代,2021年,作為利稅大戶的中國酒業將繼續在產業規模化、數字化轉型、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生態環保建設、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品牌文化傳播等方面發揮先發優勢,為“十四五”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歷經疫情考驗后,白酒板塊的大韌性并未減弱,競爭的大格局也沒有改變。行業整體在產品優化、品牌建設、扶商助銷中獲得一定成效,但龍頭明顯更具競爭優勢。現階段,白酒行業摩拳擦掌,努力調至最佳狀態,迎接2021年元旦春節旺季開門紅。
我們認為,2021年,低度優質化、個性時尚化的新生代系列酒品開發勢頭未減,與之配套的新時代美酒消費新體驗值得期待。優質白酒基酒產能實現再擴容,名酒老酒受追捧,酒企加碼“光瓶酒”應對擠壓式增長格局。精釀啤酒需求旺盛,市場將迎來品質至上和價值回歸時代。葡萄酒行業在全力配合有關部門開展反傾銷立案調查工作的同時,展現“中國風土 世界品質”內涵將有新突破。黃酒行業實施“藍海行動”加速全國化進程。全民健康消費需求不斷升級為消費者帶來果露酒飲用場景新體驗。
我們認為,2021年,頭部酒企將持續聚焦主責主業,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借助特色產區發展,加強工藝創新、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堅持提升產品品質,立足市場營銷創新,做好融入品牌理念的科普工作,通過不斷打造明星產品提升企業品牌價值,應對行業和市場分化,實現產能再穩固、產品再提質、市場再擴展、營收再增長、效益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