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衛思諭)4月15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盧海及其研究團隊發布《新冠疫情對勞動力市場、中國及全球產業鏈的影響——基于招聘大數據的分析和預測》報告,對100萬+家企業、2300萬條+職位數據進行研究和解讀。
主要發現:第一季度招聘職位和人數同比均下降27%左右,招聘公司數量沒有顯著變化;小微企業和外商合資或獨資企業受疫情影響較大;低收入群體就業受疫情影響最大;各地生產恢復速度和地區疫情嚴重程度,當地政府對疫情的響應速度密切相關;職位需求下降幅度和經驗要求成“倒U型”關系,1-3年工作經驗的求職人員面臨更大壓力;國家戰略性優先發展行業中,預期信息技術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將進一步受疫情影響;根據國際疫情發展和觀察到的招聘恢復情況,預期政府公共事業、國內導向制造業、商業服務業和消費服務業的招聘需求在第二季度逐漸恢復,但出口導向制造業由于受全球產業鏈影響,招聘需求會持續疲軟。
報告圖一、二分析了智聯招聘2020年第一季度(1-3月)所有的招聘廣告數據,并與2019年同期的數據進行了比較。新冠疫情影響下,發布招聘廣告的公司數目同比并沒有減少,而是略微有所增加。但招聘職位數2020年第一季度相對于2019年同期下降了27.8%,招聘人數同比下降了26.8%。無論是招聘職位數還是招聘人數,在此次新冠疫情下,都下降了較大的比例,即27%左右。
新冠疫情對各行業的影響有很大的差異。整體來看,所有行業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新冠疫情的影響,職位數相比于2019年都有所下降。但是各行業之間差異明顯,文化傳媒行業和服務業受影響最大,招聘職位數下降幅度超過了40%。其次是文體教育業、IT互聯網行業、金融業和貿易批發零售行業,下降幅度在30%到40%之間。農林牧漁業和生產制造業下降幅度在20%到30%之間,房地產、交通運輸和商業服務業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在10%到20%之間。受影響最小的行業是政府非盈利機構和能源礦產行業,職位數相對2019年下降比例低于10%。
整體而言,職位數下降的比例和經驗需求呈倒U型的關系。不需要工作經驗的職位需求下降相對較小,僅下降了11%。對比而言,那些已經有過一定的工作經驗(1-5年)的職位需求下降最多,均超過了15%。而對于有較長工作經驗(超過5年)的職位數目下降較少。因此,數據分析結果顯示,高校畢業生相對來講受到的影響較小。此次疫情中,受到影響最大的是那些有少量工作經驗,近期準備跳槽的求職者。這些求職者更有可能找不到工作。因此,“裸辭”需謹慎。
圖五展示了不同規模的企業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職位數量相對于2019年同期的下降比例。明顯發現,規模越小的企業,受新冠疫情的影響越大,職位數的下降幅度越高。雇員規模在100人以下的小微企業,職位數目下降超過了30%。雇員規模在100-1000人的企業,平均職位數下降比例為20%-30%之間。而雇員規模超過了1000人的企業,受疫情影響最小,但是職位數目依舊下降了超過10%。
圖七展示了不同所有權企業受新冠疫情影響情況。報告主要關注了外商合資和獨資,民營企業,和國企。分析發現合資和外商獨資企業受疫情影響,招聘職位數需求的下降幅度最大,超過了30%。其次是民營企業,兩年間的下降幅度約為26%。國企受此次疫情的影響最小,職位數量下降了約20%。
圖八顯示了不同職位類型受新冠疫情影響大小。圖八分別展示了受新冠疫情影響最大的五類職位和最小的五類職位。受此次疫情影響最大的五類職位分別是:采購貿易、廣告會展、汽車銷售、交通運輸和銷售行政類型的職位,職位數下降比例均超過了50%。而受影響最小的五類職位分別是烹飪、技工、生產管理、銀行和質量管理安全防護。質量管理安全防護類的職位相比于2019年同期增加了25%,這可能與疫情期間的安全防護需求突然增加有關。
新冠疫情對不同薪酬職位的影響有非常明顯的趨勢,薪酬越低的職位,2020年第一季度職位數量同比下降比例越高。對于月薪低于4000元的職位,職位數下降比例高達44%。而對于月薪超過15000元的職位,下降比例僅為12%。低收入人群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最大,這些低收入人群一旦失去工作,更不容易找到工作。
圖十展示了招聘需求相對恢復比例與地區疫情嚴重程度呈負相關。藍色實線為全樣本的擬合曲線,黃色虛線為去除掉湖北省和西藏自治區兩個極端值之后的擬合曲線。清楚發現地區經濟復蘇與疫情嚴重程度負相關。去除極端值之后的結果仍然存在,負相關的程度甚至更大,表明疫情嚴重程度對經濟復蘇的影響更加明顯。
由于我國出口占比比較高,更多地參與全球化生產的行業,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影響會更大。表二展示了多變量回歸分析的結果。結果顯示,行業招聘需求的恢復速度和行業的出口占比顯著負相關,若行業總產出的出口占比增加10%,那么2020年該行業相對于2019年春節之后恢復速度要低16.6%。
同時,行業的招聘需求恢復速度在第一季度和該行業的進口占比顯著正相關。這一發現可能是由于第一季度疫情主要影響了國內的企業。特別是第一季度1-2月,疫情還未在國外大范圍蔓延,因此進口需求占比較高的行業暫時受到的影響較小。可以預期的是,2020年第二季度,由于國外企業受到疫情更多的影響,進口占比需求更高行業可能受到更大的影響。
在五類國家戰略性行業和醫療服務業中,數字創意產業的職位數下降比例最高,下降比例超過了45%。醫療服務業中,由于包含了美容保健等行業,疫情時期國內需求較低,下降比例也最高。其次是信息技術產業,信息技術產業是屬于出口較多的行業,因此受影響也較大。新能源、高端裝備和生物產業受疫情影響的比例相對較小,平均在20%左右。
圖十五顯示了報告對目前各國對疫情發展前景的預估,分別為四類企業構建了相應的預測模型。模型顯示,除出口導向制造業之外的其他三類企業在2020年第二季度招聘需求會逐漸恢復,并且超過2019年同期的招聘需求,因此在2020年第一季度損失的職位數會逐漸恢復。預計到2020年第二季度結束,政府公共事業的職位損失比例會縮減到6%左右,而國內導向的制造業,商務服務業和消費服務業損失的職位比例會縮減到10%左右。
出口導向的制造業,如果在沒有政策干預的情況下,預期由于國外疫情的發展所導致的國外需求銳減會使得這類企業的招聘需求進一步惡化,導致職位數的損失比例不僅不能得到恢復,反而有可能擴大。因為疫情的發展和復工期限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同時也取決于我們對相應生產鏈的采取的支持措施。如果沒有政策干預和支持,悲觀地預測這一行業的勞動力需求將會下降37%。
由于國外疫情加重帶來的國外需求下降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現有的舉措下,出口導向的制造業在未來一季度的招聘需求依舊會下降,但是下降幅度會受到政府系列舉措的緩解。其次,還需要警惕未來產業鏈重組的風險。新冠疫情帶來的產業鏈的沖擊有可能會促使國外企業在未來對其供應商進行調整,導致即使國外疫情結束,國內企業的國外產品需求也不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預測也進一步說明,對外貿企業的支持需要有針對性,對不同的行業和企業規模應該有不同的支持方法,使得這些企業能夠度過長達幾個季度的難關。另外,同樣重要的是進一步開放市場,打破貿易壁壘,保持資本流動,避免產業鏈的轉移,防患于未然
報告建議,小微企業和外商合資或獨資企業需要得到更大強度的精準的政策支持;對低收入的失業群體提供一段時間的直接補貼;在政策支持高校畢業生的同時,要關注具有短暫全職工作經驗的求職者;警惕全球產業鏈重組風險,進一步開放市場,打破貿易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