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中央美術學院線上畢業展正式上線萬大關,獨立訪客數量達53萬。與此同時,其它美術院校也相繼公布了畢業季的上線畢業季終究要在線上進行了,這一變化,對于老師和學生都將產生重大影響,作為美院教師,是如何看待這一畢業展新形式的?線上展覽的未來將會如何發展?疫情期間,老師和學生們也進入了“停課不停學”的線上教學模式,這對美術教育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這一模式有何優劣?
往年西美的畢業展會展示幾千件作品,每到畢業季,就會有很多藏家開著車來收藏作品,并進行現場交易。今年肯定不行了,一方面藏家根本進不了美院;另一方面,目前很多藏家手頭緊張,很少關注當代藝術,尤其是剛出校門的年輕人。
彭德:不一定。現在網絡宣傳的傳播面特別廣,比在美術館展覽的影響力要大得多,但也有一個缺陷,線上展覽無法展示作品最細微的技法。比如即便在手機上把作品放大,很多細節和技法還是無法顯現出來,而那是喜愛學院派作品的藏家的關注點。他們覺得這是一位藝術家未來能否成為名家的要素。
同時,全社會的審美品味并沒有因為美院擴招而提高,從火箭、飛機、船舶、汽車、服裝、城市景觀設計、公共藝術到日用品造型以及商品包裝等等,品位都很低,不是一般的低。大批量學美術的人并沒有對社會生活產生真正的影響力,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沒有看到理論界對這一荒誕現象進行討論,也沒聽說哪位美術學博士生和碩士生的畢業論文研究過這一現象。
每年美術學院的畢業生很難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而選擇當畫家的人不足千分之一。比如西美每年都有十名左右有潛力的畢業生??墒请S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也最終選擇改行,因為進畫院當畫家的可能性極低。這種現象會使那些投機于美術事業的考生、家長放棄報考美院的熱情,將來美院考生會越來越少。
彭德:近幾年的畢業展,作品有70%左右猛一看比較當代,但仔細分析就能找到它們的母本或父本,很多都是模仿的。本來學生是參與當代藝術的天然對象,當代藝術對他們有很大吸引力,但真正有內涵的作品卻很少,大多都是些形式化、格式化、風格化的作品。當代藝術的學院化不是西安美院一個學校的問題,也是八大美院的共同問題。
就學生而言,對于不好學的學生,網課完全沒有約束,可聽可不聽;對于那些特別想學的(學生),在家里學習環境反而更單純些。因為在學校還要處理同學關系和師生關系。我特別推崇薩特的一個觀點,他一生不收學生,認為師生關系和夫妻關系一樣,都是以互相傷害作為前提和代價的,學生必須委屈自己和老師保持一種從屬關系。優秀學生對平庸教師根本就瞧不起,但卻不能質疑老師,更不能同老師對著干。這類學生同老師面對面時,師生間的關系會非常別扭。
與此同時,網絡教學會顯露美院教師的問題,讓這些問題呈現在全社會的面前。八大美院合格的大學教授不多,大部分老師都很難打動學生。隨著網課的興起,我覺得未來那些平庸的教師可以被大量裁員。我說的平庸不一定是這個人的素質平庸,而是不適合當老師。如果換一換職業也許很稱職。那些特別優秀、表達能力突出的一流學者和藝術家會留下來。這類人物只有現在教師的十分之一就夠了。我覺得網課絕對是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大力發展和推進。
彭德:以前的美院不強調文化課,學生和老師的文化課水平都不高,但現在美院考生的文化課普遍在400分以上,有的高考分數甚至可以讀北大清華。他們選擇讀美院也是因為對美術感興趣。我作過小范圍的調查,這些學生到學校聽課后,很多都很失望。他們發現自己接觸的信息和老師傳播的信息差距太大。一些資深教師的知識面和學術深度都談不上,可是老師他們卻有權制約甚至決定學生的命運。
彭德:近五年來,本科生比研究生強,研究生又比博士生強。博士生比較好考。有的本科生上了半年,很失望,問能不能直接報考我的博士。雖然我覺得完全可以,但這不符合高校規定。當代大學的刻板制度是抑制人才的地方,讓我很想自己辦一個私立學校。
彭德:在未來,線上展覽應該是一個常態。1999年互聯網剛剛火熱時,我和鐘涵、邵大箴、水天中、郎紹君、劉驍純、王林、易英、殷雙喜、朱青生、李小山等人在世紀在線中國藝術網擔任專欄撰稿人。當時我就覺得網絡很好,就自己一個人舉辦了一個網上畫展,展覽選擇了我認為優秀的華人藝術家的百余幅作品參展,既有作品解讀,又有藝術家介紹。2000年我曾決定調四川美院,給羅中立提過兩項建議。一是在川美開設當代藝術講座,延請各地一線批評家授課。二是開辦網上美術大學。我提交的方案涉及九項,其中一項就是做網上美展。
彭德:一個藝術家的線上展,除了有圖片、現場視頻、專題片、傳記片和文字,還可以提供各種同藝術家有關信息的線索。通過自由延伸的線索,把藝術家和藝術界、藝術家和社會、藝術家和歷史串聯起來,同時還要有同藝術家對話互動的平臺,就像微信留言那樣??梢砸粠腿艘黄鸷退囆g家討論。這些討論可以是私密的,也可以是公開的。只要雙方有興趣,藝術家每天都可以約定一段時間同觀眾互動。
此外,我們也可以通過網絡直接進入藝術家的工作室,可以自由進入他的生活空間,同他在虛擬空間一起生活,了解他的一切,他平時讀的書,他的交際,他的朋友圈,他獨處時的狀態,只要他或她愿意。這對于收藏家和研究者,應當很有用。
這樣的形式遠遠優于靜態的、單向度的美術館,又不必往返于現場,不必千里迢迢到京滬或國外。當然,要做到這種程度,對策展人來講是一個巨大工程,需要長時間籌備,要比把作品擺在展廳中的個展需要的時間要長得多。這樣的展覽如果做得到位,它所產生的影響、吸引的受眾將不可預估。在我看來,這是美術展覽未來的方向,甚至可以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終結美術館的歷史,將來可能只有博物館和陳列館,不一定有現行的美術展覽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