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以“合作共贏 賦能未來——共筑科技期刊發展生態圈”為主題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長春圓滿落幕。兩院院士、高校校長、期刊編輯、學術領導等行業專家圍繞《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文件精神,探討了建設中國一流科技期刊的策略和方法。
論壇期間,人民網深度聚焦中國科技期刊知識服務水平、數字技術與出版升級、科技期刊出版行業發展走向等議題,訪談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副理事長張立,請他為中國一流科技期刊的創新之路做出專業解讀。
在內容和渠道助力一流科技期刊方面,張立分享了三個方面建議。首先,期刊編輯部需要著重提升論文質量和辦刊質量,持之以恒做好期刊內容質量保障工作;其次,國內期刊要加強對外交流,打開與世界同行交流的渠道,讓期刊邁向國際舞臺;再次,重點提升平臺及其對外運營能力,期刊的國際化需要好平臺支撐,好平臺的要件是能為業界提供更多學術交流、培訓、分享成果的機會,為提升業界綜合水平做出貢獻。
“原來我們的期刊都是以文章或篇章的形式,是一種文獻形式來呈現,AI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實際上為期刊內容的深度挖掘應用提供了機會。科技期刊應借助新興技術,對知識內容進行更深度的挖掘與應用。”談起新興技術對出版行業的影響,張立說。張立認為新興技術不僅改變著傳播者的傳播方式,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眾對知識的接受模式。他說:“技術在悄悄地改變著人們的閱讀方式。科技期刊應及時加強知識服務建設,積極尋找新的傳播方式,努力探索AI技術在學術出版中的應用結合,為讀者提供更加便捷的閱讀體驗。”
“現在的知識服務主要是知識閱讀,是把圖書、期刊的專業內容通過數字化、碎片化等工具加工并標引成細粒度的知識條目,使讀者能夠更方便地查詢、應用、閱讀。但實際上,知識服務應該不止于此,深層次的知識服務應該有直接將知識驅動到應用層面的能力。知識服務是對學術內容、知識內容的深度挖掘,然后把知識之間關聯性做好,既給了用戶一個便捷的知識閱讀,同時也可能通過這種挖掘,通過AI等技術驅動知識的直接的服務,這樣學術到應用距離就縮短了。過去,知識內容被封裝成一本讀物,僅供讀者閱讀,而今天,知識內容被封裝進智能設備,為用戶提供服務。比如人通過閱讀醫學書籍獲取醫學知識,成為醫生,變為提供診療服務的主體;但在大數據、AI等技術加持的知識服務幫助下,醫學知識與智能硬件設備得以結合,人通過智能設備直接享受到診療服務。知識內容直接驅動到服務,這是深層次知識服務應用具備的能力。”他說。
張立認為,知識服務和融合發展,是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方向。對于融合發展的把握,張立強調融合不止發生在產業中的上下游,還有外部的力量。也就是說,打破了邊界之后,行業外的力量可以進入內容產業或學術領域,同時行業里的人也有機會向外邁步,和行業外建立更多交流、合作的平臺,線上線下相結合。同時要以先進技術引領驅動融合發展,用好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革命的成果,加強新技術在出版領域的前瞻性研究和應用,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